故事說情志
兩個古代故事通過對情志的刻畫,揭示了當時社會對個人的期望和壓力,以及個人在面對挫折時的不同反應。

范進中舉
范進20多歲時就開始參加科舉考試,30年間,連考二十多次都沒有考中。 由於熱衷科考,並無其他生計,半生窮困潦倒,有時到了挨餓的境地。他常常受到冷遇,遭人歧視,岳父更是看不起他。
51歲那年,他終於考取了秀才。第二年范進又想去考舉人,因為沒有路費,便找岳父商量,沒想到丈人一口唾沫吐在他臉上,罵得他狗血淋頭,說他中個秀才已是學官顧及他歲數大對他的恩賞了。「現在還癡心想做舉人,舉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,你怎麼可能當舉人。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。」范進借錢不成還被奚落。但他不甘心,便瞞著家人去鄉試,回家后就被丈人罵了一頓。
沒想到這一次好運來了,范進居然中了舉人。當他得到報喜後,看了好幾遍,雙手拍了一下,笑了一聲,說:「噫!好了!我中了!」說著,往後一跌,牙關一緊,不省人事,周圍的人看他暈倒,就趕緊給他喝水,把他弄醒。他爬起來,又拍著雙手放聲笑道:「噫!好!我中了!」 笑著,不由分說,就往門外跑,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。一路走出大門,一路走,一腳踹進水塘裏,他站起來後,沾滿了黃泥的在拍手,一直說「我中了,我中了。」范進是中了舉人,可是卻也瘋了。

屈原的憂鬱
屈原名平,字原,是楚王室的後裔。曾任左徒和三閭大夫,負責內政和外交事務。屈原主張推薦賢能,修明法度,對外聯齊抗秦,因政治理念不同而被流放。
被流放的屈原,情緒極其低落,在江岸一邊走一邊低唱,內心的傷痛無處傾訴。在這時候,遇到一個不懂關懷的漁夫,漁夫勸屈原不要固執於自己的清白,應該隨世推移,對現實妥協,享受生活;但屈原強調自己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污,寧願死於忠貞之節。
因為漁夫的話未能安撫屈原情緒,還略帶嘲諷,加深了他的挫折感、屈辱感。屈原在遭受政治打擊後,情緒低落,憂鬱症的特徵也相繼出現,包括焦躁、煩悶和自我了斷的念頭,最終屈原對現實的無奈和絕望,走上投江之路。